關於生育力保存
fertility overview
最新公告與活動


首頁 > 關於生育力保存 > 兒童癌症患者的妊孕性保存
小兒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2025 年更新版)
2025-07-19

自 2020 年後,兒童‧青少年腫瘤學與生殖醫學領域有數項關鍵進展,部分技術的「實驗性」定位也已被重新界定。以下整理最新國際指引(ASRM 2023、ESHRE 2022、ASCO 2024 草案)及臨床報告,對原有內容作整合與更新,方便臨床端快速參考。

評估流程要點

關鍵節點

最新建議

重點更新 (▲代表新資訊)

青春期判定

仍為首要依據。男童依睪丸長徑 ≥ 4 mL(尺或超音波);女童依乳房 Tanner stage ≥ B2。

▲ 部分中心改以「LH / 睪固酮或 E2 晨值」輔助判定,避免類固醇使用後的 Tanner 評估失準。

治療急迫程度

≥ 2 週緩衝期:可考慮卵巢/睪丸外科取材或控制性促排。
< 2 週:以組織凍存+荷爾蒙抑制為主。

▲ 隨「隨機啟動(random-start)促排」與「雙刺激(DuoStim)」技術成熟,女性需等待完整月經週期的限制已大幅放寬,多數腫瘤化療前 10–12 天就能完成一次卵子/胚胎凍存。

 

男童

年齡 / 發育階段

可行策略

2024 年狀態

風險與備註

青春期後

精液冷凍(Sperm cryopreservation)

✔︎ 臨床標準

建議至少留存 2–3 管;如精液量不足可用電刺激射精或經皮取精(PESA/TESA)

青春期前

睪丸組織冷凍(Testicular tissue cryopreservation, TTC)

多國已納入臨床試行而非純研究;全球 > 1,000例收案,尚人類活產但體外精子發育模型已在靈長類及人類組織取得進展。

仍需 IRB 同意書;家長應瞭解成功懷孕的不確定性與晚期自體移植的潛在腫瘤再植風險。

 

女童

年齡 / 發育階段

可行策略

2024 年狀態

關鍵更新

青春期後

卵子冷凍(Vitrified oocytes)
胚胎冷凍(有配偶/供精時)

✔︎ 臨床標準

若經陰道取卵困難,可改經腹腔鏡或經腹超音波導引穿刺;局部麻醉即可完成。

青春期前

卵巢皮質組織冷凍(Ovarian tissue cryopreservation, OTC)

▲ ASRM 2023 由「實驗」提升為 標準療法;全球累計> 200 名活產,最小取材年齡 0.9 歲。

取材多採單孔腹腔鏡;未來植回建議待腫瘤緩解 ≥ 2–5 年。

 

其他輔助策略

技術

適用情境

最新證據

GnRH 類似物抑制

青春期女孩、化療需立即啟動且無法取卵者

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可減少化療後月經停止;但仍僅屬「保護性輔助」,不可替代凍存。

卵巢 / 精巢位置移動或鉛板遮蔽

必須骨盆/腹部放療者

3D-CRT 或 IMRT 時應同步規劃;兒童系列報告:遮蔽後卵巢功能保留率 80–90%。

 

臨床執行 Tips

  1. 同意書與倫理
    • OTC 與 TTC 皆需父母或法定代理人簽署;若可能(> 7–8 歲)應納入兒童本人的「同伴同意」。
  2. 冷凍庫管理
    • 建議與成人樣本分區存放;每 5 年重新檢討保存意願並更新聯絡資訊。
  3. 追蹤與轉介
    • 癌症完治後 6–12 個月即啟動生殖門診隨訪:抽血(AMH / FSH / LH / 睪固酮)、月經/精液監測、心理諮商。

結語
2024 年起,卵巢皮質組織冷凍已被主要學會列為「非實驗性」,對青春期前女童帶來實質希望;而 睪丸組織冷凍仍在臨床試行階段。面對治療急迫且年幼的癌症患者,跨科團隊(腫瘤科、兒科、生殖醫學、遺傳諮詢、心理師)應於診斷初期就介入,提供一條兼顧 治癒 與 未來家庭可能性 的整合路徑。

 



瀏覽次數: 67

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