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癌症類型治療方法
by cancer type
最新公告與活動


首頁 > 根據癌症類型治療方法 > 乳癌
乳癌與生育力保存
2025-06-09

一、台灣乳癌現況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一的癌症,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被診斷為乳癌,超過2,000名婦女因此失去生命。根據衛生福利部及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發生高峰年齡約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194人罹患乳癌,平均每天約31位婦女確診乳癌、6位因乳癌死亡。
 

二、台灣與歐美國家之比較 相較歐美國家,台灣乳癌患者年齡層較年輕,特別集中在45-64歲,其中以45-49歲組別的發生率最高,每十萬名婦女約213人罹患乳癌。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過去15年間,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增加了142%,從民國84年的28.4/10萬增加至104年的73/10萬;乳癌死亡率則在16年間增加約20%,從民國84年的9.7/10萬增加至105年的11.8/10萬,乳癌成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
 

三、乳癌分類 乳癌主要分為乳管癌和乳小葉癌兩大類,依侵襲性又可細分為:

(一) 乳管癌(Ductal Carcinoma)

• 乳管原位癌(DCIS):非侵襲性,癌細胞侷限於乳管內。

• 浸潤性乳管癌(IDC):侵襲性,為乳癌最常見的類型。

(二) 乳小葉癌(Lobular Carcinoma)

• 乳小葉原位癌(LCIS):非侵襲性,癌細胞侷限於乳小葉內。

• 浸潤性乳小葉癌(ILC):侵襲性,癌細胞侵入周圍組織。

(三) 其他特殊類型

• 三陰性乳癌:癌細胞缺乏雌激素(ER)、黃體激素(PR)及HER2受體。

• 發炎性乳癌:高度侵襲性,症狀包括乳房皮膚紅腫、腫脹。

• 髓質癌:侵襲性,癌細胞具髓質特徵。

• 管狀癌:侵襲性,癌細胞呈管狀結構。

• 黏液性癌(膠狀癌):侵襲性,具黏液性或膠狀特徵。

• 乳突狀癌:侵襲性,癌細胞具乳突結構。
 

四、乳癌生物標記與亞型 除組織分類外,乳癌亦依生物標記分型,包括HER2陽性、三陰性乳癌等,透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ER、PgR、HER2及Ki-67表現,將乳癌分為Luminal A、Luminal B、HER2-enriched及Triple negative等亞型,以協助臨床治療決策。
 

五、治療策略 治療方案依臨床分期與亞型決定,而非僅根據組織學。

• 非浸潤癌:以乳房保留手術為主,術後放射治療,ER陽性者術後使用Tamoxifen進行5年內分泌治療。

• 浸潤癌:若腫瘤較小且無轉移,先考慮手術,術後依亞型及復發風險評估是否需追加化療或放療。
 

六、常見輔助治療藥物

• 化療:Anthracycline類(如FEC、AC)與Taxane類(Paclitaxel、Docetaxel)。

• 標靶治療:HER2陽性患者使用Trastuzumab±Pertuzumab,療程1年。

• 內分泌治療:Tamoxifen搭配LH-RH促效劑(特別適合閉經前ER陽性婦女)。
 

七、生育力保存時機 乳癌確診後應儘早評估生育力保存需求,避免延誤癌症治療。

• 非浸潤癌患者可術後評估懷孕計畫。

• 需全身治療的浸潤癌患者,宜事先考慮卵子或胚胎冷凍保存。

• 術前化療(neoadjuvant therapy)適用於IIB期以上或需縮小腫瘤以利手術。
 

八、延長療程與副作用考量

• ATLAS試驗顯示,Tamoxifen延長治療至10年可降低晚期復發與死亡風險,尤其對年輕患者(<45歲)效益顯著。

• SOFT/TEXT試驗表明,年輕、高風險患者(如有淋巴轉移)使用LH-RH促效劑合併內分泌治療,可進一步改善無病存活期(DFS)及整體存活期(OS)。

• 內分泌治療副作用如子宮內膜癌風險,在停經前女性並無顯著增加,亦不會提高死亡率。
 

上述資料提供乳癌治療與生育力保存之臨床指引,實際治療方案仍需個別評估後制定。



瀏覽次數: 90

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